主题 : 品味生活
级别: 荣誉管理员

UID: 5198
精华: 0
发帖: 11309
威望: 49492 点
无痕币: 99535 WHB
贡献值: 249 点
在线时间: 4469(时)
注册时间: 2007-12-18
最后登录: 2021-12-01

0 品味生活

生活的味道,不外乎酸、甜、苦、辣。
因为味道的不同,所以才有不同的体验,也才有生活的丰富。
其实,生活的中味道并不是想像出来的,而是“品”出来的。会“品”的人,才能正确面对生活,才能把生活调剂得有滋有味。
正如酒这个东西,不会品酒的人,就知道酒是苦的、辣的,而会品酒的人,他能品出酒的品质、酒的香度、酒的营养。
又如药是苦的,不怕苦的人会说,良药苦口利于病,他吃了感觉很踏实;而怕苦的人,因为苦而拒绝,最后是病疾加深。
所以,品味生活首先就应该会“品”,其次是要积极地面对。
现代人都有这样的感受,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,但人们的心情却越来越复杂;很多人的脸色健康红润,但表情却很僵硬,甚至像冬季山中的岩石那样冰凉冷漠。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不会品味。
食不裹腹、衣不暖身的时候,希望有一顿美餐、穿上得体的衣服,认为这样的生活就很美满。当这些满足之后,发现自己“差的东西”太多,于是对生活就有了不满意。家有贤惠妻子,他觉得才气不够;有了才貌双全的丽质佳人,他又觉得不懂生活……总是生活在一种完美的欲望之中,总有一种“心有天高,命有纸簿”的感叹,总顾不上去享受自己的生活,所以一个“累”字挂在嘴上也就很正常了。
就说我们当教师的,在没有工作之前,心里就想着:有份工作多好啊。可走上了工作岗位,天天闷闷不乐,好象谁都对不起自己,于是就“这山望着那山高”。可是,一种“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”的顾虑始终困绕着自己,最后,还是承受着内心的不安而无味地工作。
“人莫不饮食也,鲜能知味也。”2000多年前,孔子这样感叹。不知味的原因,除了物质不丰富、温饱问题未得到解决还来不及品味、知味外,关键在于缺少“知味”的能力。知味就要辨味,而辨味需要训练学习、经验积累、归纳总结。
任何能力的获得都需要训练学习,“知味”也是如此。即便是从婴幼儿口中喊出的人生第一字“妈”或“爸”,也是父母无数次“教”出来的,决不是什么“生而知之”、“不行而知”、“知先行后”而得来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讲,人应“志于学”,哪怕自己已经功成名就了,甚或年岁大、记忆力减退了,也应该不忘学习、持续学习。只有不断地“充电”,才能不断提高“知味”的能力,才能让人生之灯永远明亮。
比训练学习更重要的是实践。毛泽东曾说,你要知道梨子的味道,只有亲口尝一尝。“尝”了,才有经验或教训可积累,而且,这种“尝”要不止一次才行。“疏八珍之谱,以为知味,不如庖丁之一啜。”要享受生活,就要多亲历、多亲尝。只有行之笃,才能知之明;只有行无穷,才能知无穷。不行,难有真体验;不尝,难知真味道;不行不尝,难有真享受。
要“知味”而获得生活的乐趣,还离不开归纳总结和创新。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这就需要善动脑,能举一反三;善联想,能触类旁通;善推理,能以近知远。听于无声,见于无形,尝一滴之咸,而知沧海之性;窥寸隙之光,而见日轮之体。否则,品味而不“回味”,很难真正地享受到味道之美、之鲜。人不应似蚂蚁,只会去收集;也不应似蜘蛛,只会从自己肚中抽丝;人应如辛勤劳作的蜜蜂,采集百花之蕊,酿造出人见人爱的香甜蜂蜜。
我们有很多教师,因为待遇、地位问题而失去了“生活的味觉”,不读书、不思考、不尝试,天天重复着昨天的故事,没有智力生活的实践,缺少灵魂丰富的过程,感受不到收获的快乐,结果自己“品”出来的生活只有一个“苦”字,长此以往,坏了心情、坏了身体,一生也只能是平淡无味,可惜、可叹!
Total 0.038770(s) query 3, Time now is:05-22 10:27, Gzip enabled 粤ICP备07514325号-1
Powered by PHPWind v7.3.2 Certificate Code © 2003-13 秋无痕论坛